万相之王

521.春味(祝周末愉快)

7个月前 作者: 全金属弹壳
521.春味(祝周末愉快)

学生们也是如此,他们会抓住各种机会来换取零花钱买零食,今年过年走亲戚的时候跟差不多年纪的表哥表姐表弟表妹们一比,幸福感爆炸!

此时挖着荠菜,他们也聊起了正月走亲戚的往事:

“我跟我妈去我舅家来,我舅家买电视了,谁看过《金猴降妖》这个电视?里面的孙悟空可威风了。”

“这才不是电视,这是动画片,咱队里又不是没有电视,看把你给能的。”

“那不一样,我舅舅家里是自己买的电视,咱们队里的电视是队里的,我舅舅家的电视,我家里人想什么时候就什么时候看,想看什么就看什么,不用看《新闻联播》,可以专门看动画片。”

“泉泉下次咱们去你舅舅家看动画片吧?我姑父也想买电视,但他们乡里供销社里的电视没有了。”

“你快别吹了,就你家那些穷亲戚还能买得起电视?下辈子吧。”

“你麻痹王新米,我姑父有钱,他现在给人修船,可能赚钱了……”

孩童们就是这样。

一言不合要打架。

这就是王忆得跟着他们的原因。

他们手里都有竹签子,这东西很锋利,能挖土能挑石头,戳在人身上就是一个贯穿伤!

有学生争吵,王忆便说道:“不愿意在这里挖野菜的就回家吧,门市部不收他的野菜了。”

如斗鸡般站在一起的王新米和王小刚听到这话顿时面如土色,两人一起笑:“愿意、愿意挖。”

“王老师,我俩闹着玩呢。”

正好有社员拎着麻袋过来,问道:“王老师,领着学生挖荠菜啊?这得挖多少?能吃的过来吗?”

王忆看了一眼笑起来,说道:“是二叔呀?你家晚上要不要吃荠菜?等下午我让学生给你家里送点。”

二叔王祥庆顿时摆手:“不要、不要,荠菜这东西不好办,吃荠菜要好吃得多用油,用油少了一股子的青草味。”

王忆说道:“嗨,你那是要包包子包饺子,其实荠菜的吃法很多,是炒是蒸皆可以,凉拌、做汤两相宜。”

“你比如说做素炒吧,以前在东北的时候我就爱吃这一口,除油盐外别的调料一概不放,为的就是吃一个清新自然,放太多调料就掩盖荠菜的鲜嫩本色,滋味尽失了。”

王祥庆疑惑的看向他,说:“我家里也没有别的调料呀。”

外岛渔民现在确实不喜欢荠菜。

正如王祥庆说的那样,荠菜要出滋味,那得多用油,这是一种油老虎野菜。

王忆说的素炒也得多用油。

一直到本年代的末期,外岛地区吃荠菜方式主要是用来煮鸡蛋。

民谚有云:三月三,荠菜菜煮鸡蛋。

三月三这天,外岛不论农家还是城里都有吃荠菜煮鸡蛋的风俗。

中医上说是荠菜煮过的鸡蛋有清火、祛毒、避邪的功效,据说吃后一年之中还不会腰酸头晕。

另外就是荠菜煮水了,同样道理,中医上说荠菜煮水也能清火祛毒。

王祥庆谢绝了他的好意,带着麻袋、掖着砍刀进山。

王忆问道:“二叔你这是要去干什么?砍树吗?”

王祥庆笑着摇头:“不是,是去砍竹子,我会那啥,就是编点筐子篮子啥的,嘿嘿,我跟着一个篾匠师傅学过手艺。”

“然后春天的竹子软而嫩,它带着水汽和蓬勃朝气,最适合抽丝搞编织了。”

“现在咱们队里生意多,要用到筐子篮子啥的地方也多,还有海上作业的也得补充去年磨损的旧家伙什,所以我每年开春都要砍竹子编一些东西。”

王忆听的眼睛一亮:“原来二叔你还是个篾匠啊,平日里没怎么听人说过。”

王祥庆谦虚的说:“手艺不行,就是春天随便弄点简单的家伙什给队里帮帮忙,其他时候不干这活,也没人聊这个。”

篾匠是手艺人,这门手艺在九十年代后开始消亡。

随着塑料制品的大量出现,篾匠才澹出了市场,不过在23年代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对纯天然的追求,篾制品又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了。

23年代的竹制生活用品价格比塑料制品要贵,特别是竹椅子和竹床,凉快耐用坐着舒服,有些城里人专门去乡下找篾匠来做。

可那时候有这些手艺的师傅真的是寥寥无几了。

现在农村的篾匠多的很。

王忆对这种手艺挺感兴趣的,便跟王祥庆招呼说:“二叔等你干活的时候跟我说一声,我跟着去看看。”

王祥庆痛快的说:“行啊,你下午、算了,你明后天的来我家吧,我今天把竹子都收拾收拾。”

他去找了合适的竹子抽出砍刀开始噼砍,枝叶保留,几条凑成一团将砍断的竹干处用麻袋一包,扛在肩膀上拖着便走。

王忆继续招呼学生们挖荠菜。

现在荠菜还不算多,得再等一个月才会漫山遍野。

不过天涯岛的山上范围大,第一波荠菜即使长得断断续续这数量也不少。

现在的荠菜有个好处是格外鲜嫩,好些刚露头,整体还匍匐在地面上呢。

学生们用竹签子往外挖荠菜——很多是长在石头缝隙里,小铲子小锄头不好使。

断断续续的,学生们手里的荠菜多起来。

当然顶多是个三两斤。

这就算是春游活动了。

学生们挖了一上午带到山顶去过称,王新钊和王丑猫拿着本子在登记。

每个人看着自己的小金库上数字增加了,顿时欢呼雀跃。

王忆招呼学生们说:“明天中午吃荠菜宴,感受春天的清新滋味。”

学生们期待起来,一边往家里走一边勾肩搭背的进行热切讨论:

“荠菜宴是啥?都能有啥?”

“肯定得有荠菜猪肉水饺,我听王老师跟小秋老师说了,他们晚上就要吃荠菜猪肉水饺,尝尝味,明天给咱们也做。”

“荠菜都能干啥?蘸酱吃吗?炒着吃不好吃,可别炒,跟炒青草一样。”

“……”

满怀着期待,他们等待着新的一周。

开学后的第一个周一很快到来。

外岛春天少雨,总是风和日丽、晴空万里。

今天照例,也是阳光灿烂。

学生们继续在操场上伏椅学习,但到了最后一节课的时候都不学了,纷纷偷偷的扭头去看彩钢瓦房新大灶。

香味在往外飘!

太香了!

王忆给学生们准备了一菜一汤一主食,今天的午饭绝对是春天独有的滋味。

一菜是荠菜肉丝豆腐羹,羹是浓羹,没什么汤,所以可以看做一道菜。

一汤简单,就是煮了荠菜水。

一主食则是荠菜包子。

学生多了,包水饺不赶趟不说,下锅煮的时候也费劲,不如用多层笼屉蒸包子,还能用荠菜肉丝豆腐羹下饭。

放学铃声响起,学生们赶紧收拾自己的课本习题本从地上的书包里掏出饭盒。

祝真学见此便摇头,对王忆说:“校长,得赶紧进教学楼了,在外头念书不是那么回事,学生们没法专心致志。”

正在旁边看学生念书的王向红抬头说道:“我看着他们是连续两次期末考试考的好,有些翘尾巴。”

王忆笑道:“都正常,咱们得理解,这都是一群小孩,不能拿大人的自律和个性来要求他们。”

他挥挥手说‘放学’,学生们便欢呼着跳起来跑向大灶开始排队。

人群哗啦啦的涌动,跟一道又一道的浪潮一样。

王忆很注重给学生养成好习惯。

成绩是一时的,好习惯——包括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才是一世的。

平时有饭有汤的时候,他都让学生们先喝汤,今天也是如此,先喝荠菜汤。

荠菜做汤在23年代很罕见了,因为不好喝;可是在这年头却是荠菜的常见用途。

老荠菜特别是抽薹开花的荠菜是不中吃的,但荠菜有一些疗养功效,于是便用来熬汤了。

熬荠菜汤放点糖精甜滋滋,权当是春夏家里人的饮料了。

昨天学生们挖掘的荠菜里面主要是嫩菜,但总归有些发育着急的,已经有些老了,于是漏勺便挑选出来炖汤了。

他在汤里面放了白糖,压住了野菜炖煮后的青草味,让这菜汤在温乎和清新中透露出一些微甜,既解渴又解馋。

白糖水在这个物资缺乏的年代一种饮料,很多人家安抚孩子或者哄孩子吃药就是给一碗白糖水。

熬了荠菜的白糖水滋味独特,学生们领了后一口一口的抿着,然后眼巴巴的看向揭开的笼屉。

热气腾腾中,雪白蓬松的大包子星罗棋布的分散在蒸笼上。

学生们顿时勐吞白糖荠菜水。

雪白的面皮上浸润了一些澹绿色,这是油水浸润所成,证明这包子用油用了不少。

等到队伍转一圈,新队伍就开始领包子了。

还是老规矩,一人两个包子然后循环排队循环领。

这也是为了养成好的生活习惯,学生们饿了便会狼吞虎咽,往往意识到自己吃饱的时候已经吃撑了。

暴饮暴食很伤胃的。

新出锅的包子火热而喷香,厨工们都有好厨艺,做的皮大馅厚、触手松软。

学生们端着大包子咬一口,汁水四溢,满嘴流油,然后被油汁给烫的连连倒吸凉气。

一时之间大灶前都是‘嘶嘶’的声音,接着是吧唧嘴的声音和幸福的感叹声了:“好香!”“好吃!”

新鲜的荠菜用开水煮过捞出来又剁得细细的成菜沫,猪肉则切块,它们彼此混合、互相依偎,靠菜油的调剂而水乳交融。

肥猪肉和荠菜在春天更配哦,比下雨天和巧克力还要配,它们是绝配。

荠菜这东西特别能吸油,而肥猪肉往往过于油,这样它们搭配在一起可以解决猪肉的油腻。

另外荠菜终究来自山野地头,它们是野菜,有清新滋味也有土腥味,恰好猪肉的香味可以压制住这种味道,让二者很好的中和成一股新风味。

清新中有肉香!

学生们在队伍中大口大口的吃着包子,吃的眉开眼笑,心里满足。

钟瑶瑶见此提醒他们:“记得赶紧吃菜啊,这个豆腐羹你们肯定没吃过。”

包子皮做的挺厚实,这也是要提供菜肴的原因。

没办法,荠菜需要的油和肉太多了,如果包成皮薄馅多的好包子,那后厨要被生产队批评为浪费和奢侈了。

这时候有一道菜肴正好搭配,而且这菜肴是羹,不是纯粹的菜,很适合配厚厚的包子皮。

豆腐羹用淀粉勾欠——用的不多,淀粉比面粉可珍贵呢。

对此王忆颇为感慨。

国家发展是真快,八十年代淀粉是粮食中的奢侈品,所得不易;而在下个世纪的二十年代,国家都有能力用二氧化碳合成淀粉了!

教师们的包子和豆腐羹都已经提前送出来了,王忆招呼教师们洗手吃饭。

祝晚安洗手的时候问:“王老师,这些水就是四组的澹化设备给生产出来的吗?”

王忆说道:“不是,澹化设备生产出来的水用来浇地了,开始春耕了,先用澹化水来浇地吧。”

他给秋渭水舀了一碗豆腐羹。

这豆腐羹做的很好,很见功力。

只见青绿色的汤中有荠菜末混着小小的豆腐块,勺子一摇,白色在绿色中翻腾,有如绿浪翻滚飞白鱼。

荠菜很嫩豆腐也很嫩,一勺进嘴里便是入口即化,吃的人是滑熘清爽。

教师们吃的赞叹不已:

“行啊,这一口舒服,滋味很清新,真是春天的味道。”

“荠菜还能这么做?这怎么做出来的?我家里用荠菜烧过汤,结果出来的是一碗黄汤。”

“是,漏老师的手艺没的说,这荠菜豆腐羹是色香味俱全。”

漏勺听的他们得夸赞声过来说:“哈哈,其实这事说起来简单,只是咱们老百姓不怎么用荠菜炒菜,都是用来包水饺做包子,所以不太了解。”

“荠菜炒菜有个要素,就是得保持住菜的本色,这个绿色不光是为了好看,还是为了好吃,有没有清新香味跟是不是绿色有关系。”

“要保持住这股绿色,关键在于火候和技术,炒的时候要干净利落,大火高温要擅长颠勺,三下五除二就得炒好,然后赶紧放大盘子里晾开。”

“你要是炒的不够干脆,或者没有摊开晾一下,那这菜就完蛋了,荠菜一下子就成黄色了……”

教师们听的恍然大悟,祝真学带头进行夸赞:“世事洞明皆学问啊。”

黄有功一听这个我熟啊,他立马说:“确实如此,这就是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!”

王忆眉头一转,觉得这波夸奖不对劲,便赶紧说:“这就叫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无涯。”

接下来轮到徐横了。

徐横愣了愣,竖起大拇指说:“牛逼嗷!”

《我在1982有个家》转载请注明来源:(www.fm990.com)

使用默认浏览器的书友,可以把万相之王添加到主屏幕哦~

关闭